欢迎访问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手机版

|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华天OA登录 泛微OA登录
行业动态

深入探索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技中国)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1日 16:18 作者:李海生 点击数:

来源:科技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与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顽瘴痼疾要治。构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造生态环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绿色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充分认识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意义

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国家科技力量、集中优势科技团队、优化科技战略布局,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兵团协同攻关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较,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更加顺应新时期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产业集群化等创新趋势要求,突破了传统单一技术创新的限界,旨在提供解决复杂环境巨系统问题的多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其次新型举国体制更加贴近管理治理需求,将传统的聚焦机理基础研究转向解决生态环境治理、攻克“卡脖子”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需求;此外,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多元力量协同参与,既继承了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动推进的做法,又融入了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创新,有效集成各方主体功能和资源优势,提高创新驱动的整体效能。因此,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对京津冀、长江、黄河等区域空间性、流域累积性的复杂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跨区域、跨领域、跨介质的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对复杂生态环境问题集智攻关,以科技创新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多领域、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和“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合力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和生产活动绿色转型,推动全社会、全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着眼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复杂巨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立足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目标为落脚点,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赢,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为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了新动能新优势。

二、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有效探索

近年来,为科技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总理基金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以下简称大气攻关项目),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领导下,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将科技紧密嵌入管理和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打造“管理决策—科技攻关—污染治理”强链接模式,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科技支撑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一)在管理层面建立高效组织机制,化“二元博弈”为“多元协同”,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组织联动力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巨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性源头协同消减,才能实现空气质量快速改善,破解以往“片段化、切块式”治理导致的“治理反复、反复治理”难题,以及科技与治理存在的“孤岛现象”。而破解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科技、管理、治理的链接性、同步性和系统性。大气攻关项目创新“政府主导—科技驱动—多元协同”的立体化三层次“1+X”组织体系,构建了“一点两圈三协同”的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通过权威性、科学性、社会性耦合,实现了国家层面决策科学化、治理层面科技工程化、社会层面网络协同化的组织结构。在高位决策层,组建多部门协作的攻关领导小组,由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突破“组织”壁垒,形成高位推动、统筹部署、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在中间科技攻关层,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下简称攻关中心),发挥“对上是参谋部”“对下是联络部”的“珍珠线”作用,引导形成“国家—区域—省—市”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治理格局,破解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在地方执行层,组建“驻点研究工作组+地方政府+企业”的社会多元共治网络,将科技嵌入地方治理,并通过行政签约,固化各方主体权责关系,推动各方拧成“一股绳”。

(二)在科技层面创新联合攻关机制,以跨学科多领域“百团大战”,提升污染防治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力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5%。完成9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全市1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一级A提标改造,75个呼伦湖周边嘎查村全部完成“十三五”农村牧区环境整治任务大气攻关项目组织环境科学、地学、气象学、化学、卫生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295家优势科研单位,近3000名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形成国家队抓总、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融合的“1+X”科技攻关模式。构建系统完整的大气攻关研究体系,并在攻关过程中以科技为驱动,以支撑科学管理和精准治理为导向,聚焦区域治理关键科技问题,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百团大战”,集中攻克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大气污染综合决策支撑等重大科技难题,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量化了污染排放、气象过程、化学转化和区域传输对重污染过程的贡献,形成了区域重污染预测预报、全过程监测和成因快速分析与应用的基础科研能力,打破了长期以来科研资源分散局面和数据信息壁垒。

(三)在治理层面建立科技嵌入机制,聚焦“最后一公里”,打造区域协同治理多元驱动力

科研成果落地见效,是集智攻关成败的关键。大气攻关项目创立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发挥攻关中心技术抓总的作用,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城市派出驻点团队,在进行驻点帮扶的同时,加强跟踪研究,将成果落地的难点、关键点及时反馈给攻关中心,再集智突破,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工作机制,破解科研成果与污染治理需求脱节的“孤岛现象”,以及地方政府污染治理“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真正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见效。驻点跟踪研究建立了统一的驻点跟踪标准体系和大气污染治理标准体系,促进区域污染治理全过程标准化衔接,规范各个行业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同时,搭建会商平台,融合各驻点城市重要环境问题、信息与具体实践成果,形成了“事前预报—事中分析—事后解读”的会商模式,有效提升区域污染协同应对和各城市重污染应急能力,实现区域重污染“削峰降频”。

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与实践,突破了“组织、地域、学科、信息、技术”五大壁垒,将科技创新体系紧密嵌入管理和治理,打造科研创新接力的“第三棒”,实现了“基础科研—专项技术—集成应用(技术集成、区域实践)—决策支撑”的接力闭环,推动区域复杂巨系统污染治理范式从“片段化、切块式”向“协同式、整体性”的转变,破解了“上热下冷中间梗阻”的问题,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空气质量改善实效,实现区域协同治理。截至2020年,大气攻关项目实施区域PM2.5浓度较2016年下降30%,重污染天数减少60%,协同减碳近2亿吨,大幅提升了区域内2亿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这一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已经推广应用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国际上,通过中韩合作交流,韩国将类似机制应用在环首尔经济圈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三、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向纵深发展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跨学科科研力量布局分散、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不足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亟须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向纵深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提供政治保障。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攻克世界科技难题的根本保障,是成功应对一切风险、战胜一切困难的“定海神针”。构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保持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坚持党对科技攻关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战略规划的优势,科学统筹跨区域、跨学科、跨地域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协调各方力量攻克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

二要打造生态环境创新链,为科技攻关提供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为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攻克生态环境科技难题,必须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四个面向”为遵循打造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化对生态环境前沿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探索优化“两山”转化路径,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国家战略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深入推进联合研究与协同攻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加快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打造科技攻关人才与资金链,夯实战略科技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健全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攻关能力。加大力度,培养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精准引进国外高端人才,重点打造生态环境科技攻关带头人及战略科学家,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技术研发,积极吸引国际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以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科技攻关平台,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整体效能。

四要打造贯通“管理—科技—治理”的柔性科技创新网络,解决科技与管理和治理脱节问题。为满足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战略需求,解决科技与应用脱节问题,必须不断探索完善组织机制,将科技创新深度嵌入管理与治理的各环节,打造贯通“管理—科技—治理”的科技链。通过“1+X”柔性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拓展组织开放性,突破组织自身资源约束,降低组织外部依赖性,产生共生效应,实现组织内部外部强链接,产生“跨界”与“颠覆”效应。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管理决策的运行机制,围绕解决生态环境重大战略难题来布局科研工作,贯通“管理—科技”环节,实现生态环境科技攻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贯通“科技—治理”环节,打通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健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奋力谱写以生态环境科技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新篇章。

分割线.png

本文所引用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旨在供读者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者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

首页 | 走进桂润 | 新闻中心 | 业务及产品 | 业绩案例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6 © www.nngrhj.com 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桂ICP备08102005号-2

友情链接: 一体化提升泵站 一体化预制泵站 厢式隔膜压滤机 双螺杆挤出机 环保认证 废水处理
0771-4514660